7月3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经纬疗愈”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之乡——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创新性地将千年竹编技艺与儿童心理健康关怀相融合,设计出一套独特的“非遗心理疗愈”课程,旨在通过竹编的经纬世界,引导当地留守儿童学习感知、表达和释放情绪,为乡村振兴注入“心”力量。
图 1团队到达道明镇竹艺村后的留影
探访竹艺之乡,锚定童“心”需求
本次活动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传承两大主题,将视线投向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问题。团队深入调研后,依托道明竹编柔韧、可塑的特性,以及其经纬交织的工艺特点,精心策划了“感知-表达-释放”三步情绪疗愈法。他们将竹条、竹环、彩色毛线、铃铛等材料,转化为孩子们探索内心世界的“魔法道具”。
掌握经纬密码,解锁童“心”世界
在充满竹香的课堂里,团队成员首先带领孩子们领略道明竹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随后,孩子们在轻柔的音乐中闭目触摸竹条,感受其柔韧质地,身心逐渐得到了放松。而后,他们各自选择代表自身心情的多色竹条和竹环,尝试去弯折竹条并与其“对话”内心感受,然后选择不同颜色的毛线缠绕在竹条上。最终,孩子们将心事“封印”在自己亲手编织的竹编小球里,或寄托于摇曳的彩色竹编风铃之中。
图 2团队成员正在为小朋友们讲解道明竹编
团队成员更巧妙地将竹编基础技法“挑一压一”转化为形象的解压术,并设计出“竹条情绪体操”,让孩子们通过搓动竹条、有控制地弯折竹条、将竹条弯成圈等动作,直观体验情绪的流动与转化。
图 3团队成员在耐心教导小朋友制作风铃
感受指尖跃动,释放童“心”压力
课堂现场气氛温馨而专注,孩子们沉浸在竹编创作的乐趣中。一位小朋友开心地和团队成员分享道:“当我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纸条上放进小球里后,我感觉轻松多了!”。这种寓教于“艺”、寓疗于“作”的创新形式,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情绪管理的初步方法,实在是“一箭双雕”。
图 4小朋友在欣赏自己制作的风铃
探索融合路径,注入“心”之活力
此外,团队还对绵阳年画技艺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学习,深入了解了绵阳年画非遗技艺传承现状,丰富了此次实践内涵。同时,传承人对于团队将非遗技艺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这一路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该路径借助非遗技艺的趣味性进行心理疗愈,极富创新性的,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本次“经纬疗愈”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技艺操作-情感投射-文化认同”的递进路径,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文化疗愈新模式。
“在实践过程当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锤炼了我们整个团队的韧性和团队精神,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奋勇前行。”团队宣传组成员殷晴深有感触,“当看到孩子们全神贯注投入到手工制作中时,一股成就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不仅深化了自身对于国情民情的认知,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图 5小朋友们在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
从一经一纬间洞察人文关怀的光芒,编织心理疗愈“良方”,在乡村大地上播撒青春的种子,日后“经纬疗愈”社会实践团队将总结过往成败,不忘初心、接续前行,继续在乡村田野上挥汗耕耘。
图 6课程结束后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